[中国纺织业比较优势的另类解读]
发布(bu)日(ri)期:[2009/2/3]
共阅[1992]次
一个行业比较优势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现有的优势产品与生产更复杂的、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产品的邻近程度。一个地区比较优势的持续发展,取决于将积累的生产能力从一个产品向另一个产品再配置的灵活性。这一方面要求政府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家自我发现和接近新技术、新产品,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制定前瞻性的产业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投资,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的扩散和应用。
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较新调整,在多数企业界人士眼中,是政府灵活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有效之举。受出口退税率上调的预期影响,此前一些纺织企业的出口合同已尽量压后。预计今年下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有望扭转下滑势头。
政策的出台对纺织品出口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会从根本上扭转出口增速下降这一趋势,因为纺织工业生产的高成本时代已经到来,通过技术进步不断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来顺应市场需求和追求高附加值,才是企业长期的生存战略,这也是大多数企业家的共识。
一种产业升高等的思考“中国制造”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但是战略发展方向却异常明确,那就是加快实现产业升高等,促进出口产品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然而从今年的情况来看,这种转变并不容易实现,我们还需要突破许多发展瓶颈,而这需要一个过程。中国纺织工业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更加需要一些理性的思考:为什么中国纺织工业会形成这样的出口及经济结构?我们当初的战略选择是否正确?在这条道路上30年的发展和积累,是让我们积重难返,还是为今后的转型准备了条件?
在改革开放初期,高度强化的二元结构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工业结构高高等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争夺资金” 的矛盾。面对困局,中国有几种选择:一是优先发展农业、轻工业,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课,但这种选择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消费水平低下、经济建设还处于高积累阶段而无法实施。二是走拉美地区借取外债的道路,但中国是大国, 按人口规模和人均外债水平计算,外债总额要达到1万亿美元,出口规模和还债能力无法平衡。三是发展机电产品出口,通过国际交换为重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但机电产品基本属于发达地区的圈内贸易,落后地区难以涉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第四条道路,即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切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为工业发展快速积累资金的同时,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就成为既符合国情、又兼具国际视野的新思路。于是,中国纺织工业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先锋产业。
我国有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放弃赶超战略,低下头来以“世界工厂”的角色融入国际分工作了系统的阐述。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们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充分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不是脱离比较优势进行赶超。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和人均资本拥有量的提高,资源禀赋的结构也得到了提升,产业的主导产品会从劳动密集型逐渐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转变。
一项经济研究的结论美国哈佛大学的两位教授Hausmann(赫斯曼) 和Rodrik(罗德里克)较近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一个地区出口的产品类型决定了其后续的经济增长能力。该项研究还发现,贫穷地区与富裕地区在出口产品结构上较大的不同,在于贫穷地区与出口产品相关或邻近的产品太少,缺乏产品或产业升高等的路径。
该项研究将一个产品比喻成一棵树,把出口的所有产品看作是一片森林,把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看作是生活在这些不同的树上的一群猴子,而经济增长或者产业升高等的过程,则好比一群猴子从一个相对贫瘠、果实较少的森林跳到一个相对富庶、果实较多的森林。
传统的增长理论认为,新的树林总是存在,并且总是可以到达。但是实际上,猴子们只能跳跃有限的距离,不可能在不同的森林里自由地移动,其活动范围只能是邻近的地点。专家们认为,对于一个地区来说,重要的不是看其出口额的多少,而是看出口的是什么样的产品,以及这个地区在生产这些产品的同时是否可以产生用来生产邻近产品的能力。 举例来说,一个具有苹果出口能力的地区,很大程度上也具有出口梨的条件,因为适合苹果和梨生产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包装技术、贮藏技术、运输设备等基本一致。而从事苹果出口工作所必需的农业专家、外贸专家,以及相应的检验技术、法律法规等,同样适合于梨的出口贸易。然而,如果从苹果出口转移到家用电器出口,那么,已经开发出来的用于苹果贸易的大部分能力就会变得毫无用武之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产业升高等是许多再发现的综合过程,这就意味着为了生产不同产品,企业家必须要把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进行重新配置。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转向生产效率较高的新产品的时候,也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或者说,要经历一个有成本支出的发现过程。立足企业或行业既有的产品空间结构,来探索和发现新产品可能达到的方向及距离,对于企业或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一幅经济地图的启示Hausmann和Rodrik将世界各国出口的各个行业的产品,按照产品的邻近性及相关性排列成一个产品空间图。发达地区处于这幅经济地图的中间位置,它们的出口产品以机械、金属加工、化学制品为基础,相互之间有邻近性的产品种类繁多,产品空间非常密集。除了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品外,发达地区也参与一些纺织、农业、林业类产品的出口,但是这种基于传统工业的产品,都带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及明显的创新性。东亚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种类是纺织、服装及家用电器等,他们处在发达地区的外围,产品空间有一定的密集度;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则处在更外围一点的位置,他们的产品主要涉及采矿、农业等资源型的出口产品;处在较外围的是不发达的非洲地区,他们出口的产品类型非常少,产品空间的密度低、关联度差。在相应的产品空间里,每个地区都有明显的专业化模式,但是专业化模式并不能解决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产品结构的扩散问题。因此专家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产品结构的扩散过程,完全取决于与相邻产品的空间密度和距离。密度过稀、距离过大,产品的转型就难以发生, 即使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和提升,也没有后继的持续能力。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处于同样的发展水平,出口类似产品的发展中地区也会因为接近生产率更高的产品的机会和程度不同,在后续的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
研究还表明,一个地区的出口产品收入水平与该国人均GDP呈正相关,一个地区初始的出口产品的生产率水平将影响后续的经济增长。这样,我们就很容易解释中国的外贸出口在产品空间上,为什么呈现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乃至技术密集型产品同时大规模并存的现象。虽然我国绝大多数的纺织服装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虽然国内绝大多数的纺织企业仅仅通过制造业参与各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处于各地价值链的低端,但是通过30年的改革和将近10年的高速发展,国内不少纺织企业已经接通了生产效率更高、技术更为复杂的产品的路径,出现了生产要素向复杂产品及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产业转移的趋势。
受政策导向的影响,行业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经将发展的注意力和相关的生产要素,从原来的中低档产品转向了技术含量更高、生产效率更高的产品。此次地区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从短时间来看,有利于纺织企业减缓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带来的压力,从长远看,是为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归根结底,只有科技创新和产品升高等才 是纺织行业恢复景气的出路。
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的较新调整,在多数企业界人士眼中,是政府灵活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有效之举。受出口退税率上调的预期影响,此前一些纺织企业的出口合同已尽量压后。预计今年下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有望扭转下滑势头。
政策的出台对纺织品出口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会从根本上扭转出口增速下降这一趋势,因为纺织工业生产的高成本时代已经到来,通过技术进步不断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来顺应市场需求和追求高附加值,才是企业长期的生存战略,这也是大多数企业家的共识。
一种产业升高等的思考“中国制造”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但是战略发展方向却异常明确,那就是加快实现产业升高等,促进出口产品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然而从今年的情况来看,这种转变并不容易实现,我们还需要突破许多发展瓶颈,而这需要一个过程。中国纺织工业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更加需要一些理性的思考:为什么中国纺织工业会形成这样的出口及经济结构?我们当初的战略选择是否正确?在这条道路上30年的发展和积累,是让我们积重难返,还是为今后的转型准备了条件?
在改革开放初期,高度强化的二元结构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工业结构高高等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争夺资金” 的矛盾。面对困局,中国有几种选择:一是优先发展农业、轻工业,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课,但这种选择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消费水平低下、经济建设还处于高积累阶段而无法实施。二是走拉美地区借取外债的道路,但中国是大国, 按人口规模和人均外债水平计算,外债总额要达到1万亿美元,出口规模和还债能力无法平衡。三是发展机电产品出口,通过国际交换为重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但机电产品基本属于发达地区的圈内贸易,落后地区难以涉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第四条道路,即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切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为工业发展快速积累资金的同时,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就成为既符合国情、又兼具国际视野的新思路。于是,中国纺织工业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先锋产业。
我国有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放弃赶超战略,低下头来以“世界工厂”的角色融入国际分工作了系统的阐述。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们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充分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而不是脱离比较优势进行赶超。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和人均资本拥有量的提高,资源禀赋的结构也得到了提升,产业的主导产品会从劳动密集型逐渐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转变。
一项经济研究的结论美国哈佛大学的两位教授Hausmann(赫斯曼) 和Rodrik(罗德里克)较近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发现,一个地区出口的产品类型决定了其后续的经济增长能力。该项研究还发现,贫穷地区与富裕地区在出口产品结构上较大的不同,在于贫穷地区与出口产品相关或邻近的产品太少,缺乏产品或产业升高等的路径。
该项研究将一个产品比喻成一棵树,把出口的所有产品看作是一片森林,把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看作是生活在这些不同的树上的一群猴子,而经济增长或者产业升高等的过程,则好比一群猴子从一个相对贫瘠、果实较少的森林跳到一个相对富庶、果实较多的森林。
传统的增长理论认为,新的树林总是存在,并且总是可以到达。但是实际上,猴子们只能跳跃有限的距离,不可能在不同的森林里自由地移动,其活动范围只能是邻近的地点。专家们认为,对于一个地区来说,重要的不是看其出口额的多少,而是看出口的是什么样的产品,以及这个地区在生产这些产品的同时是否可以产生用来生产邻近产品的能力。 举例来说,一个具有苹果出口能力的地区,很大程度上也具有出口梨的条件,因为适合苹果和梨生产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包装技术、贮藏技术、运输设备等基本一致。而从事苹果出口工作所必需的农业专家、外贸专家,以及相应的检验技术、法律法规等,同样适合于梨的出口贸易。然而,如果从苹果出口转移到家用电器出口,那么,已经开发出来的用于苹果贸易的大部分能力就会变得毫无用武之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产业升高等是许多再发现的综合过程,这就意味着为了生产不同产品,企业家必须要把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制度资本进行重新配置。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转向生产效率较高的新产品的时候,也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或者说,要经历一个有成本支出的发现过程。立足企业或行业既有的产品空间结构,来探索和发现新产品可能达到的方向及距离,对于企业或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一幅经济地图的启示Hausmann和Rodrik将世界各国出口的各个行业的产品,按照产品的邻近性及相关性排列成一个产品空间图。发达地区处于这幅经济地图的中间位置,它们的出口产品以机械、金属加工、化学制品为基础,相互之间有邻近性的产品种类繁多,产品空间非常密集。除了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品外,发达地区也参与一些纺织、农业、林业类产品的出口,但是这种基于传统工业的产品,都带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及明显的创新性。东亚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种类是纺织、服装及家用电器等,他们处在发达地区的外围,产品空间有一定的密集度;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则处在更外围一点的位置,他们的产品主要涉及采矿、农业等资源型的出口产品;处在较外围的是不发达的非洲地区,他们出口的产品类型非常少,产品空间的密度低、关联度差。在相应的产品空间里,每个地区都有明显的专业化模式,但是专业化模式并不能解决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产品结构的扩散问题。因此专家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产业结构的转型和产品结构的扩散过程,完全取决于与相邻产品的空间密度和距离。密度过稀、距离过大,产品的转型就难以发生, 即使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和提升,也没有后继的持续能力。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处于同样的发展水平,出口类似产品的发展中地区也会因为接近生产率更高的产品的机会和程度不同,在后续的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
研究还表明,一个地区的出口产品收入水平与该国人均GDP呈正相关,一个地区初始的出口产品的生产率水平将影响后续的经济增长。这样,我们就很容易解释中国的外贸出口在产品空间上,为什么呈现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乃至技术密集型产品同时大规模并存的现象。虽然我国绝大多数的纺织服装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虽然国内绝大多数的纺织企业仅仅通过制造业参与各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处于各地价值链的低端,但是通过30年的改革和将近10年的高速发展,国内不少纺织企业已经接通了生产效率更高、技术更为复杂的产品的路径,出现了生产要素向复杂产品及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产业转移的趋势。
受政策导向的影响,行业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已经将发展的注意力和相关的生产要素,从原来的中低档产品转向了技术含量更高、生产效率更高的产品。此次地区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从短时间来看,有利于纺织企业减缓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带来的压力,从长远看,是为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归根结底,只有科技创新和产品升高等才 是纺织行业恢复景气的出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