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呼吁地区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
发布日期:[2008/11/28]
共阅[2338]次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1.8万份。截至10月15日共回收问卷6009份,其中有效问卷5920份,有效回收率为32.9%。在此,特别感谢纺织企业家们的大力支持。经过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科学分析,现将调查结果向读者发布。
调查结果概要:
受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2008年以来经济明显降温,出口需求大幅减少,国内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需求下降明显,消费需求增长乏力。调查同时发现,企业产销增速下滑,库存趋增,物料和人工成本明显上升,企业盈利减少、资金紧张,困难企业数量增多,尤其是东部地区企业、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面临较大困难,企业用工增长明显放缓,社会就业压力加大。
企业未来投资计划趋于紧缩,订货明显下滑,房地产、纺织、钢铁及有色冶金等行业尤为明显。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大都对突如其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缺乏足够的预计和准备,心理压力增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未来经营前景感到迷茫;当前企业经营面临严峻的挑战,不过这种挑战也可能会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面对企业发展的新困难、新挑战,企业经营者希望一方面通过加强自身管理、推动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建议决策部门应根据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同时,企业经营者期待政府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积极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企业经营者期望社会各方面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帮助企业家提振信心、渡过难关,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一、宏观经济走势趋弱
1.经济运行热度明显下降、经济增长预期下滑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或“过热”的企业经营者占29.7%,比2007年减少36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9.1%;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28.8%,比2007年提高26.9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的较高值。
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5.4 %,比2007年减少了41.8个百分点;认为“一般”的占40.5%;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24.1%,比2007年增加20.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持基本肯定的态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近1/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差”或“很差”。
关于“对2008年、2009年我国GDP增长的预计”,调查显示,预计2008年我国GDP增长在9%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71.8%,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在9%以上的占48.5%。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调查显示,认为不利影响“很大”或“较大”的企业经营者占57.4%,认为“较小”的占31.8%,认为“没有影响”的占2.7%,认为“不清楚”的占8.1%。从不同类型看,大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均有超过6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利影响“很大”或“较大”,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2.出口与民间投资需求锐减,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从投资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12.2%和35.1%,其合计比重比2007年减少13.3个百分点;认为“合适”的占26.1%,略高于2007年;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26.6%,比2007年增加11.9个百分点。认为民间投资“很旺”、“较旺”的分别占5.8%和30%,其合计比重比2007年减少31.9个百分点;认为“合适”的占19%,比2007年增加4.2个百分点;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45.2%,比2007年提高27.7个百分点。
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出口需求“很旺”和“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1.7%和14.8%,其合计比重比2007年下降了39.2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较低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2.8%,略低于2007年;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60.7%,比2007年上升了40.5个百分点。
从消费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消费需求“很旺”和“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 %和20.1%,其合计比重比2007年减少25.9个百分点;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47.5%,比2007年增加22.5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表明,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各地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的国际环境趋于恶化,出口需求下滑较大,为近5年来的较低水平。受外需减弱及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国内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需求下降较多,投资者信心趋弱。宏观形势的下行以及资本市场的大幅下滑对消费者的信心同样造成很大影响,消费需求出现降温。
3.大宗产品供应紧张,通胀预期有所回落
截至2008年10月,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需求减弱、经济下滑的情况下,通胀压力居高不下。而通胀又主要受成本推动影响。从能源成本来看,由于石油、煤炭、电力供应紧张情况有增无减,导致成本明显上升。调查显示,认为石油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60.6%,比2007年增加28.7个百分点;认为煤炭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的占58.9%,比2007年增加34.4个百分点;认为电力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的占26.6%,比2007年增加14.3个百分点。
上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9%,7、8、9月虽然有所回落,但仍分别达到6.8%、5.4%和4.6%②。调查显示,预期2008年CPI比上年上涨6%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78%,而预期2009年CPI在6%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61.5%,下降了16.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家普遍预期2009年的CPI将有所回落。
4.企业用工增长明显放缓,就业压力加大
关于企业目前的从业人数情况,调查显示,2008年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占32.5%,比2007年减少近10个百分点;企业用工人数“减少”的占24%,比2007年增加7.6个百分点;用工净增加8.5个百分点(“净增加”指的是用工“增加”的企业数比用工“减少”的企业数多的百分点,下同),比2007年减少17.4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用工净增加4个百分点,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少11.4个、11.9个和9.2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用工净增加2.9个百分点,比大型和中型企业分别少20.1个和8.7个百分点。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出现用工净减少现象,即用工“减少”的企业比“增加”的多0.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一改前些年用工增长明显快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现象,2008年用工净增加7.6个百分点,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低2.3个百分点(2007年前者比后者高12.8个百分点)。
从企业2009年的用工计划看,用工净增加预计11.9个百分点,比2007、2006年所做的计划数均低20个百分点以上。
调查结果表明,经济的下滑对东部地区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需导向的外资企业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到这些企业吸纳就业。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我国当前吸纳就业的主体,如何采取切实措施缓解日益加重的就业压力,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二、企业景气状态下滑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下滑,企业家心理压力增大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信心的减弱与企业经营景气度下降密切相关。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2.4%,认为“一般”的占48.3%,认为“不佳”的占19.3%,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近30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较低水平。
从不同地区看,2008年东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2.2个百分点,要低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4.3个百分点,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4.6个百分点,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5.6个百分点,明显好于其他类型企业。
调查结果表明,2008年企业的经营状况与企业业务的外向程度密切相关。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各地性金融动荡已经波及到实体经济,造成中国外需市场明显减弱,对出口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企业、民营企业所受影响首当其冲,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相对较多。
从不同行业看,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仪器仪表、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等,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电气机械、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制造业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仅多10.1个百分点,比2007年减少30.1个百分点,下滑幅度很大。
相对不景气的行业主要有: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和服装业。房地产业认为“良好”的与认为“不佳”的比重基本相同,比2007年下滑44.3个百分点;纺织和服装业认为“不佳”的比重已超过认为“良好”的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当前的景气状态与其前期的资本投资情况密切相关。当问及“贵企业是否投资了房地产业和资本市场”时,调查显示,投资了房地产业的企业占15.3%,投资了资本市场的占12%。其中,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资本市场的企业比重分别高达33.3%和30.6%,比平均水平高21.3个和18.6个百分点。股市价格的大幅下跌,也是造成这两个行业不景气状况更加严重的原因。制造业中的化纤、橡胶和服装等行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总体感受”,调查显示,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的企业经营者占44.3%,其中“非常满意”占1.6%,“比较满意”占42.7%;认为“一般”的占30.9%;表示“不满意”的占24.8%,其中“不太满意”占21.3%,“很不满意”占3.5%。表示“满意”的比表示“不满意”的多19.5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结果降低近10个百分点,企业家满意指数③为119.5(2005年为120.5,2006年为124.1,2007年为129),为近4年来的较低水平。调查表明,尽管企业家满意指数出现下滑,但明确表示“不满意”的不到四分之一(24.8%),这表明虽然目前企业经营遇到较大困难,但相对多数的企业家对企业现状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企业经营状况下滑、企业家满意指数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幸福感有所下降。关于对压力的感受,调查显示,认为“压力很大”的企业经营者占34.3%,比2007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较高值;关于对幸福的感受,认为“很幸福”或“幸福”的企业经营者占58.2%,比2007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较低值。
本次调查还设计了“假若再给您一次选择的机会,您是否还愿意做企业经营者”这一问题,调查显示,表示“不愿意”的企业经营者占23.9%,比2003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表示“愿意”的占65.6%,比2003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表示“无所谓”的占10.5%。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2.企业产销增速下滑,出口增幅锐减,库存趋增,盈利下降,困难企业数量增多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8.9%和40.8%,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8.4个和6.9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分别减少31.3个和33.1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较低水平,呈现出企业产销增速明显下滑的态势。
从企业生产状况看,调查显示,2008年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企业占15.2%,比2007年提高7.4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较高水平。
当问及“2008年以来贵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时,调查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的企业经营者占3.1%,认为“比较多”的占29.7%,认为“比较少”的占45.1%,认为“非常少”的占11.1%,认为“不清楚”的占11%。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认为“非常多”或“比较多”的企业经营者占36.4%,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化纤、塑料等行业认为“非常多”或“比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超过四成,相对较多。
从出口情况看,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49.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认为产品出口比2007年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38.5%,其中认为“小幅增长”的占31.5%,认为“大幅增长”的占7%;认为“持平”的占19.8%;认为下降的占41.7%,其中“大幅下降”的占16.8%,“小幅下降”的占24.9%。认为出口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2个百分点,而2007年则是出口上升的比下降的多31.8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形势相对较好的行业有:仪器仪表、专用设备、汽车等,其出口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出口情况相对较差的行业有:服装、纺织、非金属制品、造纸、塑料等。其出口下降的企业比重明显超过出口增长的企业比重。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70.9%,认为“低于正常”的占11.6%,认为“高于正常”的占17.5%,比2007年多7.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产销增速下滑的同时,企业库存呈现上升趋势。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认为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46.6%,比认为价格“下降”的高23.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高13.6个百分点,形成了产销增速下滑、价格上升的特殊现象。
出口产品价格也呈上升趋势,不过上升程度相对较弱。调查显示,认为2008年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9.7%,认为“持平”的占25.6%,认为“下降”的占34.7%,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企业产销下滑是导致企业盈利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上半年盈利的企业占62.9%,比2007年同期减少7.9个百分点;亏损的企业占20.2%,比2007年同期增加7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较高值。
从盈利程度来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盈利状况“低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接近六成(57.5%),比认为“正常”(37.6%)和“好于正常”(4.9%)之和高15个百分点,比2007年认为“低于正常”的多18.9个百分点。其中,中、西部地区企业盈利状况好于东部地区,大型企业盈利状况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盈利状况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相对较好。
当问及“对2008年下半年盈利状况的预计”时,调查显示,预期2008年下半年企业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63.9%,比上半年仅高1个百分点;预期亏损的占16.2%,比上半年下降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预计2008年下半年企业盈利状况不会明显好转。
关于“影响企业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影响较大的两项因素是“人民币升值”(83.8%)和“要素成本上升”(79.6%),其他依次为“出口退税率下调”(43.2%)、“外需放缓”(30.4%)、“有关地区出口竞争力提升”(9.2%),“加工贸易限制政策”(6.3%)和“贸易摩擦升高等”(3.9%)。
调查表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已非常明显。针对“若未来一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对企业出口会产生多大的不利影响”,调查显示,认为“影响很大”的占22.4%,认为“影响较大”的占39.6%,两者合计比重达到62%,比2007年提高10个百分点;认为“略有影响”的占33.6%,认为“没有影响”的仅占4.4%。
3.成本上升、资金紧张、人才缺乏、创新不足影响企业发展
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较主要困难,调查显示,排在前两位的是“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77.8%)和“人工成本上升”(72.2%),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资金紧张”(57.2%)、“缺乏人才“(41.8%)和“缺乏创新能力”(29.4%)。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显示,认为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1.1%,比认为“下降”的多88.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高3.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7.2%,比2007年高3.1个百分点。
物料成本的上升与各地性的大宗产品价格上升关系密切。仅就2008年上调成品油、电价来看,认为企业经营成本因此增加的企业占98.8%,其中认为成本增加“10%以内”的占56.3%,认为成本增加“10~20%”的占30%,认为成本增加20%以上的占12.5%。
人工成本的上升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关系较大。调查显示,认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96.2%,其中认为人工成本增长在“10%以内”的占32.6%,认为增长“10~20%”的占40.8%,认为增长20%以上的占22.8%。
关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认为主要原因是“人均薪酬水平提高”的企业经营者占66.2%,认为是“人均社保支出增加”的占29%。
关于企业资金情况,调查显示,认为资金“紧张”的企业占56.5%,比2007年高12.5个百分点,比认为“正常”(39.4%)或“宽裕”(4.1%)的多13个百分点。这与近年来实施偏紧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资金紧张也是影响企业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原因之一。调查显示,认为目前企业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22.5%,比2007年上升了3.9个百分点。
由于受到经济下滑、盈利减少的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呈下降趋势。关于“企业2008年的研发投入情况”,调查显示,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占47.2%,比“减少”的多35.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6和2007年低10个百分点以上。
研发投入的减少直接导致新产品销售比重的下降。调查显示,2008年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企业占45.4%,比“减少”的多33.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6和2007年分别低10.2个和11.1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表明,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有一定困难,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企业经营预期谨慎
1.各地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企业经营前景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9.2%,认为“不变”的占55.9%,认为会“恶化”的占14.9%,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4.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16.8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较低水平。
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东部地区企业担忧程度更大,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11.9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中、西部地区低6个百分点以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对前景更为担忧,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5.9个百分点,比其他类型企业低8个百分点以上。
不同行业的前景预期差异较大。预期相对比较乐观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林牧渔业、医药等,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其次是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通信设备等行业,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预期相对较差的行业有:化纤、钢铁、纺织和服装业等,其预期“恶化”的比重超过预期“好转”的比重。
2.企业订货下滑,房地产、纺织、钢铁及有色冶金等行业困难较大
企业订货情况的下滑是企业预期不太乐观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10月,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的企业经营者占55.3%,认为“高于正常”的占8.4%,认为“低于正常”的占36.3%,后者比2007年高19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差。
关于企业下期订货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和认为会“减少”的比重均为30%左右,而2007年则是预期“增加”的比预期“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纺织、服装、钢铁和有色冶金等行业订货下滑幅度比较明显,认为未来订货“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与此同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等行业订货情况令人鼓舞,认为未来订货“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其次是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电气机械和仪器仪表等行业,认为未来订货“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0个百分点以上。
3.未来投资计划趋于紧缩
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投资计划。调查显示,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47.1%,表示“减少”的占19.8%,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27.3个百分点,比2007年减少29.8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仅多21.9个百分点,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企业。调查表明,投资向中、西部转移的特征十分明显。
从不同规模看,调查显示,56.6%的大型企业计划增加投资,比计划减少的多41个百分点,比中、小型企业高13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调查显示,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增加投资的比计划减少的多34.3个百分点,比民营企业多7.9个百分点,比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多16.9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计划投资增加比重较大的行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仪器仪表等行业,这些行业计划投资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要高于2007年的水平;而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钢铁等行业投资一向非常弱,其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0个百分点左右,其中服装业投资计划呈现净减少现象(即计划增加的比减少的少)。
关于“如果目前条件成熟,您较希望投资哪个行业”,调查显示,73.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26.6%选择转投其他行业。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超过八成的有化工、有色冶金、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希望转投其他行业比重相对较高的是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比重在40%以上,其中纺织业希望转型的比重超过一半(51.3%)。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有85.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东部地区,其中37.4%选择了“长三角”地区,23.1%选择了“京津-环渤海”地区,13.7%选择了“珠三角”地区,选择其他东部地区的为11.5%;此外,有25.9%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中部地区,35.2%选择了西部地区,11.7%选择了东北地区,3.8%选择了港澳台地区,12.2%选择了海外地区。与2007年相比,2008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珠三角”地区的投资吸引力持续趋弱,而“长三角”和“京津-环渤海”则继续成为资金青睐的地区,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迹象也比较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2008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多数企业经营者虽有所预料,但能准确预料这一结果的较少。当问及“您对2008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情况”时,调查显示,认为“预料之中”的企业经营者占15.4%;“有所预料”的占70.8%,认为“预料之外”的占13.8%。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大都对突如其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缺乏足够的预计和准备。面对当前形势,企业经营者一方面可能会缩减投资,另一方面可能会考虑行业转型。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经营面临严峻的挑战,不过这种挑战也可能会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对宏观调控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地区宏观调控政策偏紧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过紧”的企业经营者占9.6%,认为“偏紧”的占45.5%,分别比2007年提高8.1个和25.7个百分点;认为“合适”的占31.4%,比2007年减少11.9个百分点;认为“偏松”或“过松”的占13.5%,比2007年减少21.9个百分点。与2007年认为“偏松”的比认为“偏紧”的多13.9个百分点相反,2008年认为政策“偏紧”的比认为“偏松”的多32.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2008年地区宏观调控政策的明显偏紧,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短短一年,企业经营者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判断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共振作用,使得企业同时面临物料成本、人工成本明显上升,资金日趋紧张,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日益萎缩的压力。调查结果表明,有关部门应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帮助企业提振信心,渡过难关。
面对日益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经营者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当问及“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时,调查显示,排在首位的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选择比重为81.6%;其次是“增加创新投入”和“引进人才”,选择比重分别为68.8%和54.9%。此外,选择比重相对较高的还有“开拓国内市场”(47%)、“加强企业文化建设”(33.8%)、“更新设备”(31.2%)、“开拓国际市场”(30.2%)等。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的经济环境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企业加强成本意识,加大创新力度,这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一定作用。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成效明显,政府职能转变亟待加快步伐
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经济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未来的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进一步改革开放。企业经营者对改革开放的评价和建议对于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请企业经营者对近两年来有关改革成效进行评价。调查显示,对于不同改革的成效,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差异明显。
各项改革按企业经营者评价高低即“效果很好”与“效果较好”的比重之和大小排序,位于首位的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选择比重为43.5%,分别比2006和2007年提升15.7个和4.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得到了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认同,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减轻企业负担、扩大国内需求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排在第二位的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选择比重为35.9%,比2006年和2007年分别减少9.7个和13.1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总的来说,企业经营者对政府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给予了相对比较积极的肯定。这从企业经营者对“目前是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较好时期”这一说法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1.3%)的企业经营者对这一说法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比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的多33.1个百分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企业经营者对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认可程度比前两年有所降低。
排在第三位的是产权制度改革,选择比重为33.4%,与2007年的结果大体相当,比2006年提高5.5个百分点。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推进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企业经营者对这一改革的成效评价较为积极。
企业经营者对其他几项改革的评价的排序依次是国有企业改革(30.2%)、土地制度改革(26.9%)、政府职能转变(26.7%)、投资体制改革(25.7%)、财税体制改革(23.7%)、股权分置改革(23.2%)、金融体制改革(21.9%)和垄断性行业改革(6.7%)。
值得注意的是,与前两年相比,2008年企业经营者对金融体制改革和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效评价有所下降,幅度分别为7.5个和10.6个百分点。这与2008年以来尤其是下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动荡不无关系。此外,企业经营者对垄断性行业改革的成效评价较低,超过六成认为“尚未见效”。
当请企业经营者提出当前较紧迫的三项改革时,按选择比重的多少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政府职能转变(67.4%)、促进民营企业发展(51.6%)和垄断性行业改革(43.5%)。与2007年相比,政府职能转变仍排在首位,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替代垄断性行业改革排在第二位,垄断性行业改革替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排在第三位。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意识到深化改革的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只有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其他改革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对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迫切程度的提升,意味着企业经营者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较大困难,采取切实措施,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垄断性行业改革排在第三位,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希望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的步伐。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再被列为较紧迫的前三项改革,说明企业经营者对该项改革的成效表示肯定。
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他几项紧迫的改革依次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34.6%)、财税体制改革(31.3%)、金融体制改革(26.6%)、土地制度改革(11.3%)、产权制度改革(10.1%)、国有企业改革(9.6%)、投资体制改革(9.5%)和股权分置改革(2.7%)。与2007年相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10.3个百分点,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分别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对其他几项改革紧迫性的判断变化不大。
与2007年的情况类似,从不同类型企业看,民营企业更加关注金融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分别比国有企业多13.8个和10.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则更加关注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产权制度改革,认为其具有紧迫性的比重比民营企业分别多30.6个、15个和13.6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的企业看,大型企业更加关注产权制度改革,中小企业更加关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
调查结果概要:
受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2008年以来经济明显降温,出口需求大幅减少,国内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需求下降明显,消费需求增长乏力。调查同时发现,企业产销增速下滑,库存趋增,物料和人工成本明显上升,企业盈利减少、资金紧张,困难企业数量增多,尤其是东部地区企业、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面临较大困难,企业用工增长明显放缓,社会就业压力加大。
企业未来投资计划趋于紧缩,订货明显下滑,房地产、纺织、钢铁及有色冶金等行业尤为明显。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大都对突如其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缺乏足够的预计和准备,心理压力增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未来经营前景感到迷茫;当前企业经营面临严峻的挑战,不过这种挑战也可能会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面对企业发展的新困难、新挑战,企业经营者希望一方面通过加强自身管理、推动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建议决策部门应根据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同时,企业经营者期待政府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积极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企业经营者期望社会各方面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帮助企业家提振信心、渡过难关,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一、宏观经济走势趋弱
1.经济运行热度明显下降、经济增长预期下滑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或“过热”的企业经营者占29.7%,比2007年减少36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9.1%;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28.8%,比2007年提高26.9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的较高值。
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5.4 %,比2007年减少了41.8个百分点;认为“一般”的占40.5%;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24.1%,比2007年增加20.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持基本肯定的态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近1/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差”或“很差”。
关于“对2008年、2009年我国GDP增长的预计”,调查显示,预计2008年我国GDP增长在9%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71.8%,预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在9%以上的占48.5%。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调查显示,认为不利影响“很大”或“较大”的企业经营者占57.4%,认为“较小”的占31.8%,认为“没有影响”的占2.7%,认为“不清楚”的占8.1%。从不同类型看,大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公司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均有超过6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不利影响“很大”或“较大”,高于其他类型企业。
2.出口与民间投资需求锐减,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从投资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12.2%和35.1%,其合计比重比2007年减少13.3个百分点;认为“合适”的占26.1%,略高于2007年;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26.6%,比2007年增加11.9个百分点。认为民间投资“很旺”、“较旺”的分别占5.8%和30%,其合计比重比2007年减少31.9个百分点;认为“合适”的占19%,比2007年增加4.2个百分点;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45.2%,比2007年提高27.7个百分点。
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出口需求“很旺”和“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1.7%和14.8%,其合计比重比2007年下降了39.2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较低水平;认为“合适”的占22.8%,略低于2007年;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60.7%,比2007年上升了40.5个百分点。
从消费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消费需求“很旺”和“较旺”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2.3 %和20.1%,其合计比重比2007年减少25.9个百分点;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47.5%,比2007年增加22.5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表明,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各地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的国际环境趋于恶化,出口需求下滑较大,为近5年来的较低水平。受外需减弱及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国内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需求下降较多,投资者信心趋弱。宏观形势的下行以及资本市场的大幅下滑对消费者的信心同样造成很大影响,消费需求出现降温。
3.大宗产品供应紧张,通胀预期有所回落
截至2008年10月,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需求减弱、经济下滑的情况下,通胀压力居高不下。而通胀又主要受成本推动影响。从能源成本来看,由于石油、煤炭、电力供应紧张情况有增无减,导致成本明显上升。调查显示,认为石油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60.6%,比2007年增加28.7个百分点;认为煤炭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的占58.9%,比2007年增加34.4个百分点;认为电力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的占26.6%,比2007年增加14.3个百分点。
上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9%,7、8、9月虽然有所回落,但仍分别达到6.8%、5.4%和4.6%②。调查显示,预期2008年CPI比上年上涨6%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78%,而预期2009年CPI在6%以上的企业经营者占61.5%,下降了16.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家普遍预期2009年的CPI将有所回落。
4.企业用工增长明显放缓,就业压力加大
关于企业目前的从业人数情况,调查显示,2008年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占32.5%,比2007年减少近10个百分点;企业用工人数“减少”的占24%,比2007年增加7.6个百分点;用工净增加8.5个百分点(“净增加”指的是用工“增加”的企业数比用工“减少”的企业数多的百分点,下同),比2007年减少17.4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用工净增加4个百分点,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少11.4个、11.9个和9.2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用工净增加2.9个百分点,比大型和中型企业分别少20.1个和8.7个百分点。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出现用工净减少现象,即用工“减少”的企业比“增加”的多0.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一改前些年用工增长明显快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现象,2008年用工净增加7.6个百分点,比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低2.3个百分点(2007年前者比后者高12.8个百分点)。
从企业2009年的用工计划看,用工净增加预计11.9个百分点,比2007、2006年所做的计划数均低20个百分点以上。
调查结果表明,经济的下滑对东部地区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需导向的外资企业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到这些企业吸纳就业。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我国当前吸纳就业的主体,如何采取切实措施缓解日益加重的就业压力,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二、企业景气状态下滑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下滑,企业家心理压力增大
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信心的减弱与企业经营景气度下降密切相关。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2.4%,认为“一般”的占48.3%,认为“不佳”的占19.3%,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近30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较低水平。
从不同地区看,2008年东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2.2个百分点,要低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4.3个百分点,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4.6个百分点,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5.6个百分点,明显好于其他类型企业。
调查结果表明,2008年企业的经营状况与企业业务的外向程度密切相关。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各地性金融动荡已经波及到实体经济,造成中国外需市场明显减弱,对出口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企业、民营企业所受影响首当其冲,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相对较多。
从不同行业看,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仪器仪表、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等,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其次是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电气机械、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行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制造业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仅多10.1个百分点,比2007年减少30.1个百分点,下滑幅度很大。
相对不景气的行业主要有: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和服装业。房地产业认为“良好”的与认为“不佳”的比重基本相同,比2007年下滑44.3个百分点;纺织和服装业认为“不佳”的比重已超过认为“良好”的比重。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当前的景气状态与其前期的资本投资情况密切相关。当问及“贵企业是否投资了房地产业和资本市场”时,调查显示,投资了房地产业的企业占15.3%,投资了资本市场的占12%。其中,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资本市场的企业比重分别高达33.3%和30.6%,比平均水平高21.3个和18.6个百分点。股市价格的大幅下跌,也是造成这两个行业不景气状况更加严重的原因。制造业中的化纤、橡胶和服装等行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总体感受”,调查显示,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的企业经营者占44.3%,其中“非常满意”占1.6%,“比较满意”占42.7%;认为“一般”的占30.9%;表示“不满意”的占24.8%,其中“不太满意”占21.3%,“很不满意”占3.5%。表示“满意”的比表示“不满意”的多19.5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结果降低近10个百分点,企业家满意指数③为119.5(2005年为120.5,2006年为124.1,2007年为129),为近4年来的较低水平。调查表明,尽管企业家满意指数出现下滑,但明确表示“不满意”的不到四分之一(24.8%),这表明虽然目前企业经营遇到较大困难,但相对多数的企业家对企业现状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
在企业经营状况下滑、企业家满意指数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经营者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幸福感有所下降。关于对压力的感受,调查显示,认为“压力很大”的企业经营者占34.3%,比2007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较高值;关于对幸福的感受,认为“很幸福”或“幸福”的企业经营者占58.2%,比2007年下降了7.6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较低值。
本次调查还设计了“假若再给您一次选择的机会,您是否还愿意做企业经营者”这一问题,调查显示,表示“不愿意”的企业经营者占23.9%,比2003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表示“愿意”的占65.6%,比2003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表示“无所谓”的占10.5%。这一现象值得重视。
2.企业产销增速下滑,出口增幅锐减,库存趋增,盈利下降,困难企业数量增多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38.9%和40.8%,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8.4个和6.9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分别减少31.3个和33.1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较低水平,呈现出企业产销增速明显下滑的态势。
从企业生产状况看,调查显示,2008年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企业占15.2%,比2007年提高7.4个百分点,为2004年以来的较高水平。
当问及“2008年以来贵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时,调查显示,认为企业所在地区、所在行业停产和倒闭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的企业经营者占3.1%,认为“比较多”的占29.7%,认为“比较少”的占45.1%,认为“非常少”的占11.1%,认为“不清楚”的占11%。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认为“非常多”或“比较多”的企业经营者占36.4%,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化纤、塑料等行业认为“非常多”或“比较多”的企业经营者超过四成,相对较多。
从出口情况看,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49.3%)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认为产品出口比2007年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38.5%,其中认为“小幅增长”的占31.5%,认为“大幅增长”的占7%;认为“持平”的占19.8%;认为下降的占41.7%,其中“大幅下降”的占16.8%,“小幅下降”的占24.9%。认为出口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2个百分点,而2007年则是出口上升的比下降的多31.8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形势相对较好的行业有:仪器仪表、专用设备、汽车等,其出口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出口情况相对较差的行业有:服装、纺织、非金属制品、造纸、塑料等。其出口下降的企业比重明显超过出口增长的企业比重。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70.9%,认为“低于正常”的占11.6%,认为“高于正常”的占17.5%,比2007年多7.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产销增速下滑的同时,企业库存呈现上升趋势。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认为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46.6%,比认为价格“下降”的高23.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高13.6个百分点,形成了产销增速下滑、价格上升的特殊现象。
出口产品价格也呈上升趋势,不过上升程度相对较弱。调查显示,认为2008年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9.7%,认为“持平”的占25.6%,认为“下降”的占34.7%,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企业产销下滑是导致企业盈利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显示,上半年盈利的企业占62.9%,比2007年同期减少7.9个百分点;亏损的企业占20.2%,比2007年同期增加7个百分点,为近4年来的较高值。
从盈利程度来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盈利状况“低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接近六成(57.5%),比认为“正常”(37.6%)和“好于正常”(4.9%)之和高15个百分点,比2007年认为“低于正常”的多18.9个百分点。其中,中、西部地区企业盈利状况好于东部地区,大型企业盈利状况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盈利状况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相对较好。
当问及“对2008年下半年盈利状况的预计”时,调查显示,预期2008年下半年企业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63.9%,比上半年仅高1个百分点;预期亏损的占16.2%,比上半年下降4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预计2008年下半年企业盈利状况不会明显好转。
关于“影响企业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影响较大的两项因素是“人民币升值”(83.8%)和“要素成本上升”(79.6%),其他依次为“出口退税率下调”(43.2%)、“外需放缓”(30.4%)、“有关地区出口竞争力提升”(9.2%),“加工贸易限制政策”(6.3%)和“贸易摩擦升高等”(3.9%)。
调查表明,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已非常明显。针对“若未来一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对企业出口会产生多大的不利影响”,调查显示,认为“影响很大”的占22.4%,认为“影响较大”的占39.6%,两者合计比重达到62%,比2007年提高10个百分点;认为“略有影响”的占33.6%,认为“没有影响”的仅占4.4%。
3.成本上升、资金紧张、人才缺乏、创新不足影响企业发展
关于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较主要困难,调查显示,排在前两位的是“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77.8%)和“人工成本上升”(72.2%),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资金紧张”(57.2%)、“缺乏人才“(41.8%)和“缺乏创新能力”(29.4%)。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显示,认为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1.1%,比认为“下降”的多88.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高3.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7.2%,比2007年高3.1个百分点。
物料成本的上升与各地性的大宗产品价格上升关系密切。仅就2008年上调成品油、电价来看,认为企业经营成本因此增加的企业占98.8%,其中认为成本增加“10%以内”的占56.3%,认为成本增加“10~20%”的占30%,认为成本增加20%以上的占12.5%。
人工成本的上升与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关系较大。调查显示,认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96.2%,其中认为人工成本增长在“10%以内”的占32.6%,认为增长“10~20%”的占40.8%,认为增长20%以上的占22.8%。
关于“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企业用工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认为主要原因是“人均薪酬水平提高”的企业经营者占66.2%,认为是“人均社保支出增加”的占29%。
关于企业资金情况,调查显示,认为资金“紧张”的企业占56.5%,比2007年高12.5个百分点,比认为“正常”(39.4%)或“宽裕”(4.1%)的多13个百分点。这与近年来实施偏紧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资金紧张也是影响企业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原因之一。调查显示,认为目前企业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22.5%,比2007年上升了3.9个百分点。
由于受到经济下滑、盈利减少的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呈下降趋势。关于“企业2008年的研发投入情况”,调查显示,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占47.2%,比“减少”的多35.4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6和2007年低10个百分点以上。
研发投入的减少直接导致新产品销售比重的下降。调查显示,2008年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企业占45.4%,比“减少”的多33.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6和2007年分别低10.2个和11.1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表明,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有一定困难,这一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企业经营预期谨慎
1.各地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企业经营前景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29.2%,认为“不变”的占55.9%,认为会“恶化”的占14.9%,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4.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16.8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较低水平。
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东部地区企业担忧程度更大,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11.9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中、西部地区低6个百分点以上;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对前景更为担忧,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5.9个百分点,比其他类型企业低8个百分点以上。
不同行业的前景预期差异较大。预期相对比较乐观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林牧渔业、医药等,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其次是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通信设备等行业,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预期相对较差的行业有:化纤、钢铁、纺织和服装业等,其预期“恶化”的比重超过预期“好转”的比重。
2.企业订货下滑,房地产、纺织、钢铁及有色冶金等行业困难较大
企业订货情况的下滑是企业预期不太乐观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10月,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的企业经营者占55.3%,认为“高于正常”的占8.4%,认为“低于正常”的占36.3%,后者比2007年高19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差。
关于企业下期订货情况,调查显示,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和认为会“减少”的比重均为30%左右,而2007年则是预期“增加”的比预期“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纺织、服装、钢铁和有色冶金等行业订货下滑幅度比较明显,认为未来订货“减少”的比认为“增加”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与此同时,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等行业订货情况令人鼓舞,认为未来订货“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其次是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电气机械和仪器仪表等行业,认为未来订货“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10个百分点以上。
3.未来投资计划趋于紧缩
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投资计划。调查显示,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47.1%,表示“减少”的占19.8%,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27.3个百分点,比2007年减少29.8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计划投资“增长”的比“减少”的仅多21.9个百分点,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企业。调查表明,投资向中、西部转移的特征十分明显。
从不同规模看,调查显示,56.6%的大型企业计划增加投资,比计划减少的多41个百分点,比中、小型企业高13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调查显示,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增加投资的比计划减少的多34.3个百分点,比民营企业多7.9个百分点,比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多16.9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计划投资增加比重较大的行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仪器仪表等行业,这些行业计划投资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要高于2007年的水平;而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钢铁等行业投资一向非常弱,其计划投资“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0个百分点左右,其中服装业投资计划呈现净减少现象(即计划增加的比减少的少)。
关于“如果目前条件成熟,您较希望投资哪个行业”,调查显示,73.4%的企业经营者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26.6%选择转投其他行业。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超过八成的有化工、有色冶金、通信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希望转投其他行业比重相对较高的是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比重在40%以上,其中纺织业希望转型的比重超过一半(51.3%)。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有85.7%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东部地区,其中37.4%选择了“长三角”地区,23.1%选择了“京津-环渤海”地区,13.7%选择了“珠三角”地区,选择其他东部地区的为11.5%;此外,有25.9%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中部地区,35.2%选择了西部地区,11.7%选择了东北地区,3.8%选择了港澳台地区,12.2%选择了海外地区。与2007年相比,2008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珠三角”地区的投资吸引力持续趋弱,而“长三角”和“京津-环渤海”则继续成为资金青睐的地区,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迹象也比较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2008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多数企业经营者虽有所预料,但能准确预料这一结果的较少。当问及“您对2008年以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情况”时,调查显示,认为“预料之中”的企业经营者占15.4%;“有所预料”的占70.8%,认为“预料之外”的占13.8%。调查发现,企业经营者大都对突如其来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缺乏足够的预计和准备。面对当前形势,企业经营者一方面可能会缩减投资,另一方面可能会考虑行业转型。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经营面临严峻的挑战,不过这种挑战也可能会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型,从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对宏观调控和改革的评价及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地区宏观调控政策偏紧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过紧”的企业经营者占9.6%,认为“偏紧”的占45.5%,分别比2007年提高8.1个和25.7个百分点;认为“合适”的占31.4%,比2007年减少11.9个百分点;认为“偏松”或“过松”的占13.5%,比2007年减少21.9个百分点。与2007年认为“偏松”的比认为“偏紧”的多13.9个百分点相反,2008年认为政策“偏紧”的比认为“偏松”的多32.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2008年地区宏观调控政策的明显偏紧,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短短一年,企业经营者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判断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国内外一系列因素的共振作用,使得企业同时面临物料成本、人工成本明显上升,资金日趋紧张,市场尤其是海外市场日益萎缩的压力。调查结果表明,有关部门应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关怀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帮助企业提振信心,渡过难关。
面对日益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经营者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当问及“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时,调查显示,排在首位的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选择比重为81.6%;其次是“增加创新投入”和“引进人才”,选择比重分别为68.8%和54.9%。此外,选择比重相对较高的还有“开拓国内市场”(47%)、“加强企业文化建设”(33.8%)、“更新设备”(31.2%)、“开拓国际市场”(30.2%)等。调查表明,当前企业的经济环境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企业加强成本意识,加大创新力度,这将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起到一定作用。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成效明显,政府职能转变亟待加快步伐
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经济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未来的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进一步改革开放。企业经营者对改革开放的评价和建议对于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请企业经营者对近两年来有关改革成效进行评价。调查显示,对于不同改革的成效,企业经营者的评价差异明显。
各项改革按企业经营者评价高低即“效果很好”与“效果较好”的比重之和大小排序,位于首位的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选择比重为43.5%,分别比2006和2007年提升15.7个和4.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得到了企业经营者比较普遍的认同,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减轻企业负担、扩大国内需求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排在第二位的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选择比重为35.9%,比2006年和2007年分别减少9.7个和13.1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总的来说,企业经营者对政府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给予了相对比较积极的肯定。这从企业经营者对“目前是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较好时期”这一说法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调查显示,超过一半(51.3%)的企业经营者对这一说法表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比表示“不太同意”或“很不同意”的多33.1个百分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企业经营者对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认可程度比前两年有所降低。
排在第三位的是产权制度改革,选择比重为33.4%,与2007年的结果大体相当,比2006年提高5.5个百分点。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推进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企业经营者对这一改革的成效评价较为积极。
企业经营者对其他几项改革的评价的排序依次是国有企业改革(30.2%)、土地制度改革(26.9%)、政府职能转变(26.7%)、投资体制改革(25.7%)、财税体制改革(23.7%)、股权分置改革(23.2%)、金融体制改革(21.9%)和垄断性行业改革(6.7%)。
值得注意的是,与前两年相比,2008年企业经营者对金融体制改革和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效评价有所下降,幅度分别为7.5个和10.6个百分点。这与2008年以来尤其是下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动荡不无关系。此外,企业经营者对垄断性行业改革的成效评价较低,超过六成认为“尚未见效”。
当请企业经营者提出当前较紧迫的三项改革时,按选择比重的多少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政府职能转变(67.4%)、促进民营企业发展(51.6%)和垄断性行业改革(43.5%)。与2007年相比,政府职能转变仍排在首位,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替代垄断性行业改革排在第二位,垄断性行业改革替代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排在第三位。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意识到深化改革的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只有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其他改革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对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迫切程度的提升,意味着企业经营者希望有关部门重视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较大困难,采取切实措施,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垄断性行业改革排在第三位,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希望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的步伐。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再被列为较紧迫的前三项改革,说明企业经营者对该项改革的成效表示肯定。
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他几项紧迫的改革依次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34.6%)、财税体制改革(31.3%)、金融体制改革(26.6%)、土地制度改革(11.3%)、产权制度改革(10.1%)、国有企业改革(9.6%)、投资体制改革(9.5%)和股权分置改革(2.7%)。与2007年相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10.3个百分点,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分别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对其他几项改革紧迫性的判断变化不大。
与2007年的情况类似,从不同类型企业看,民营企业更加关注金融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分别比国有企业多13.8个和10.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则更加关注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产权制度改革,认为其具有紧迫性的比重比民营企业分别多30.6个、15个和13.6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的企业看,大型企业更加关注产权制度改革,中小企业更加关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和财税体制改革。
相关资讯